首页 动态 > 内容页

晋 · 王献之《送梨帖》(高清版)-全球视讯

时间 : 2023-05-17 00:05:31 来源:书画鉴赏典评收藏

作者介绍

王献之(344—386年),字子敬,小名官奴,琅玡临沂(今属山东省)人,生于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王羲之第七子。累迁建威将军、吴兴太守,官至中书令,人称“王大令”。书精诸体,尤以行草擅名。雄深雅健,自成一家,对后世影响深远,与其父王羲之并称“二王”。《晋书》卷八十八有传。传世书迹有《鸭头丸帖》《中秋帖》《玉版十三行》等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作品介绍

《送梨帖》草书墨迹,传为东晋王献之书真迹。内容为:“今梨三百,晚雪,殊不能佳”两行十字。卷后有柳公权跋文,亦传为柳书真迹。又有北宋文同跋,真伪未知。今所见墨本为民国影片,原件已佚。故对原件真伪的现代监测鉴定难以开展。王献之《送梨帖》是他给友人送梨时写的一封信。最早见于米芾《书史》, 据载:『王献之《送梨帖》云:“今送梨三百颗, 晚雪, 殊不能佳。”上有梨幹“黎氏”印。黎幹, 唐人, 米芾所见《送梨帖》上有其印迹。帖后有柳公权跋:“因太宗书卷首, 见此两行十字, 遂连此卷末。若珠还合浦, 剑入延平。太和三年三月十日, 司封员外郎栁公权记。”米芾认为唐太宗书类子敬,故卷首杂有献之书, 后被柳公权辨出。米芾亦在《宝章待访录》中提及此事。

▲ 柳公权题跋

此帖比文献记载少了两字, 有人猜测此墨本或为唐太宗临写, 空出了“送”字, 省去了、“颗”字, 因可以乱真,故柳公权有“珠还合浦”“剑入延平”之叹。苏轼《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》曰:“君家两行十二字, 气压邺侯三万签。”(邺侯, 唐代李泌, 家富藏书) 此“王子敬帖”即为《送梨帖》,加上缺失的两个字, 正是十二个字。清杨守敬评价王献之《送梨帖》曰:“大令此帖, 与篆隶出入, 高古绝伦, 自谓与乃父当不同, 赖有此耳。” (《激素飞清阁评帖记》)曩王献之与谢安论书, 言与父“ 固当不同 ”。

▲ 晋 · 王献之《送梨帖》

释文: 今 (送) 梨三百。晚雪。殊不能佳 。

今 (送) 梨三百。晚雪。殊不能佳 。

关于王献之《送梨帖》的记载

一、柳公权题跋

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,遂连此卷末。若珠还合浦、剑入延平。太和三年三月十日,司封员外郎柳公权记。

意即柳公权从唐太宗书卷中捡出“今梨三百,晚雪,殊不能佳”十字,鉴定为东晋王氏真迹,故有失而复得之叹。

二、米芾《书史》

王献之《送梨帖》云:今送梨三百颗,晚雪,殊不能佳。上有黎干“黎氏”印,所谓南方君子者。跋尾半幅云: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,遂连此卷末,若珠还合浦,劒入延平,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记。

米芾首先交代了送梨帖的正文内容,作“今送梨三百颗,晚雪,殊不能佳”12字。然而柳公权跋时已经明确点出为10字,可知米芾的这个“云”并不精确。卷子残去“送”字,当是唐时已经剥落。或曰唐太宗旧有摹本,见已残即空出其位置。“颗”可能原来就没有。总之,唐时所见当以柳公权所谓“两行十字”为正。

后细题一行曰:“又一帖十二字连之”。余辨乃右军书,云:“思言叙卒,何期,但有长叹念告”,公权误以为子敬也。

▲ 王献之《送梨帖》(三希堂法帖)

米芾当年见到的卷子,柳跋之后,还有一行小字,今已不见。北宋米芾时《送梨帖》后接《思言帖》,所以米芾说柳公权鉴定都是王献之的真迹。而米芾认为后接的《思言帖》实为王羲之真迹。其实柳公权说得比较含糊,不清楚米芾依据什么说得这么肯定,或因旧装的诸多信息今已裁去。

缝有“贞观”半印,世南、孝先字跋。孝先是本朝王曾丞相字。

米芾点明,北宋时《送梨帖》有贞观藏印,有唐虞世南和北宋初王曾的字跋。

刘季孙以一千置得,余约以欧阳询真迹二帖、王维雪图六幅、正透犀带一条、砚山一枚、玉座珊瑚一枝以易,刘见许。王诜借余砚山去,不即还,刘为泽守,行两日,王始见还,约再见易,而刘死矣。其子以二十千卖与王防。

这段点明北宋时《送梨帖》收藏在刘季孙家。米芾曾经想用欧阳询、王维的字画、犀带、砚山、玉座珊瑚跟刘季孙交换,阴差阳错、失之交臂。这里在米芾的《箧中帖》亦有记载

▲ 宋·米芾《箧中帖》

唐太宗书窃类子敬,公权能于太宗书卷辨出,而复误连右军帖为子敬,公权知书者乃如此。其跋冯氏《西升经》,唐经生书也,乃谓之禇书者同也。葢能书者,未必能鉴。余既跋定之,苏子瞻于是跋诗曰:家鸡野鹜同登俎,春蚓秋蛇总入奁,君家两行十二字,气压邺侯三万籖。葢以晋史太宗赞贬子敬也。然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,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,故大骂子敬耳。子敬天真超逸,岂父可比也。

这一段是,米芾嘲讽柳公权误判王羲之真迹、唐太宗尊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。苏轼诗句“君家两行十二字”就是赞扬王羲之《思言帖》:“思言叙卒,何期,但有长叹念告”十二字。

三、米芾《宝章待访录》

王献之《送梨帖》有‘黎氏’印,连柳公权跋、王右军《言叙帖》两行,有‘贞观’半印、‘徐僧权’字。右在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处,据柳公权跋于唐太宗书前杂出献之书,乃将其父书却黏于献之帖后,云又一帖,柳误以父为子矣,况不知书者乎?

米芾的另一本书再次简明扼要重申了这个观点。

四、章子厚《书评》

《施注苏诗》注引章子厚《书评》云:

刘季孙文思,有子敬两帖,二十二字,虽残缺不完而精神骨气具在。柳公权题数十字于其后,用笔艰辛滞涩不可言。

北宋章惇所谓“子敬两帖,二十二字”,即点明王献之《送梨帖》十字、王羲之《思言帖》十二字,在唐至北宋一直是前后相连装裱的。“残缺不完”指王献之《送梨帖》在唐宋时已经有剥落、缺损,例如缺去“送”字。

五、文同《跋》

治平乙巳冬至,巴郡文同与可久借熟观。时在成都回车馆。

治平乙巳,即北宋治平二年,1065年。

六、徽宗时期《宣和书谱》

宣和书谱此帖收在王羲之名下。

综上可知,送梨帖两行十字,唐初为宫廷藏,有虞世南跋、贞观印。后为黎干收藏,再后为柳公权检出作跋。五代宋初为王曾收藏。米芾、章惇、苏轼、文同、刘季孙都是同代人,因为可以推测在北宋末年、徽宗时期,《送梨帖》还是在刘季孙、王防等人手上,米芾、苏轼等欣赏过,米芾又将之刻石,收入《宝晋斋法帖》。

x